《大雁歸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的寫法,提高學生分析課文能力;揣摩語句,增強學生語言理解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本文濃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愛鳥情懷,激發學生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的熱情。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感受本文濃郁的抒情色彩。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給下列字詞注音并個別作解釋:
凋零 遷徙 緘默 窺探 霧靄 狩獵 顧忌 目空一切
二、導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當第一群大雁來到我們的面前,就宣告春天來到了。它們歡呼著旅行,喧鬧著集會,寂寥了一冬的沼澤地因此增添了許多情趣和生機??(結合課文介紹作者)
《大雁歸來》在作者利奧波德這位美國著名環境保護主義者作了細致地觀察和認真地研究后,向我們展現了大雁的許多聞所未聞的趣事和作者的那顆愛鳥之心。
三、整體感知
1.探究知識性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并思考問題:
作者筆下的大雁有哪些特點?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文章描寫了三月大雁的歸來,覓食前后的鳴叫,孤雁,四月間群居沼澤時的鳴叫,即歸來、覓食、集會。大雁是具有靈性的侯鳥,是報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聯合觀念。
(2)作者在字里行間充滿著愛鳥之情
2、品味語言
找出文中作者對大雁的觀察和描寫的句子,體會其作用。
教師指導:通過誦讀、比較的方法感悟品位語言的形象性。學生合作探究。 學生討論與交流。 明確:
1 (1)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擬人的說明方法,使文章充滿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
例如:“它們順著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穿過現在已經沒有獵槍的狩獵點和小洲,向每個沙灘低語著,如同向久別的朋友低語一樣。”
(2)多出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例如:“而一只定期遷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飛行200英里的賭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3.感受抒情性,聆聽雁語心聲
(1)、閱讀課文,在文中描寫大雁聲音的句子,和周圍同學交流自己從這些句子中得到的感受、體會,與大家談談自己的感受。
(2)、走進大雁的世界,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歡喜、激動、興奮、自由??)
(3)、大雁為什么能這么快樂?誰給了它們這份快樂?
大雁是人類的伙伴,動物使地球充滿生機,充滿詩意,充滿樂趣;人類應該珍愛有益無損的動物,和諧共處,不應該憑借自己的優勢而去傷害它們。(引導學生從關愛動物方面思考)只有人們愛護動物,動物才能過著快樂的生活。
自然的引出本文主旨: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
四、拓展訓練
讓學生回顧學過的詩歌,積累有關寫“雁”的詩句。 例如:
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2.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3.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五、歸納總結:
作者是一個“愛鳥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間,正因為這種對動物懷有的真摯感情,所以他才能觀察得這么細致,也才能描寫得這么美妙,學習時,要引導學生仔細體會作者的感情,學習作者的描寫手法。
六、布置作業
搜集我國境內驟減的動物種類及其資料,分析減少原因,寫成報告,呼吁人們珍愛動物,保護環境。
七、板書設計
《大雁歸來》反思
教學設計思想:
1.輕知識,重文理
《沙鄉年鑒》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為“大地的觀 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大雁歸來》是該書中的一篇觀察筆記,文章內容具體詳實,描寫生動細膩,情感真切動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這篇文章定位為科學小品文,這顯然是一種嚴重的誤讀。因為文中雖然也涉及 到一些有關大雁的知識,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紹大雁,而是要描寫“沙鄉”這塊“世外桃源”里,自然萬物(包括人類)之間平等、自由、美妙、和諧的境界,并借此表達自己“土地倫理”的觀點:人與土地是一個共同體,人只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為了獲得這個共同體的平衡和長遠發展,人類必須學會尊重共同體中的所有成員,以及這個共同體本身——這就是“土地倫理學”。
基于以上認識,這篇課文應定位為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由此確定 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講授大雁的知識。 2.淺閱讀,深感悟
語文課程的目標包含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 慮到《大雁歸來》為翻譯作品,其語言文字已經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譯者的“個性解讀”,顯 然不可能全然以語言文字為依據去理解作者的主題思想,但又不能離開課文空談作者的思想 觀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和作者一起去“觀察”和“思考”,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整體性品味和理解,深層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體”的思想。這無疑是有難度的,但也正因為此,才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有點思想深度,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結構中,設計的是從“觀察”(大雁的飛翔、聲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給予我們人類的啟示、作者的思想觀念),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性,最終從“我們”一詞突破,期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萬物時的多角度和大視野,獲得一種全新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 3.小課堂,大世界
一堂語文課,由于執教者在教材理解和處理上的差異,帶給學生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對于《大雁歸來》,一直有多種主題解讀,我的看法是:“呼吁‘環保’”顯然粗淺了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沙鄉年鑒》中的其它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雁世界”其實也正代表了“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人類世界”等等??并且啟迪著我們對“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里,不僅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界美好和諧的畫面,且能給予他們一種思想上的“碰撞”,讓他們改變人們一貫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臨下審視“自然”的視角,學得一種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我以為,這節課就已經可以說是成功了。
一、課后反思: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么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采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里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
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么就完全可以達到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盡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為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臺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于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么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后,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 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最后,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
《大雁歸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歸納要點,利用本文“愛鳥者”這一貫穿文章始終的感情線索整體把握課文,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2、揣摩語句,體味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感受作者的愛鳥情懷,激發學生珍愛野生動物,傾心大自然、回歸大自然。 教學重點
感受本文濃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情懷。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幾個難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上一篇新課文:《大雁歸來》。大雁,我們并不陌生,那么,你對大雁有哪些了解呢?(學生回答)有一個人曾長期對大雁作細致深入的觀察,知道大雁許多聞所未聞的趣事,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本文的作者利奧波德)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要點,把握文意:
提問:根據不同的時間段,說說作者對大雁作了哪些描寫?
明確:文章描寫了南飛的大雁,三月大雁的歸來,覓食前后的鳴叫,孤雁、四月間群居沼澤時的鳴叫,即歸來、覓食、集會。 (板書)
2、從作者的描述中,我們看到這是一種怎樣的大雁?
以這樣的句式說:
讀_______________句(段),我發現這是一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雁。
明確:大雁是具有靈性的侯鳥,是報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很強的聯合觀念。 文中說“向我們農場宣告不同季節來臨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規。”說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規是什么意思呢?
大雁知道11月份每個沼澤和池塘都布滿了獵槍,而春天是休戰時刻,那些狩獵點和小洲并無獵槍,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規規定,春季禁止獵殺小雁,冬季則允許獵殺,說大雁也知道這個法規,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剛剛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則可以放心地活動、覓食。
3、文中多用擬人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大雁在作者心中,像人類一樣具有靈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板書:愛鳥之情)
三、細讀文本
1、作者從哪些方面對比了春秋兩季大雁舉動的不同?為什么兩次作這樣的對比?(跳讀
3、
4、
6、9段)
明確:①飛行姿態不同:秋天的大雁“高高地飛”、“堅定不移地向南直達大湖,春天的大雁“低低地穿行”、“拐來拐去”等;②鳴叫聲不同:秋天的大雁“即使發現了它們所喜歡的沙灘和沼澤,也幾乎是一聲不響”,春天的大雁“向每個沙灘低語”、“向每個剛剛融化的水洼和池塘問好”等;③覓食神態不同:秋天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時而閑蕩”、“時而撿食玉米粒”,行色匆匆,忐忑不安;春天的大雁“喧鬧著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飛去”,神態自若,怡然自得,不再偷偷摸摸。 兩次對比寫出狩獵給大雁造成的影響,暗表人類的愧疚,暗顯文章主題。
2、作者更喜歡什么時候的大雁,為什么?(春雁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齊讀第4段。
3、體會最后一句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灑”、“有益無損”“野性”“詩歌”等詞,遷..徙中的大雁,她的鳴叫,是帶著野性的詩歌,給整個大陸帶來詩意,作者覺得大雁是非常可愛的動物,大雁是人類的朋友,他喜歡大雁。)
四、把握主旨
1、作者是如此喜愛春雁,他把春雁的數目看作自己農場春天富足的兩大標準之一,“我們記錄下來的大雁是642只”,這一數字很準確,它蘊涵了哪些信息呢?(學生回答:愛鳥,觀察細致等)如果是你,會這樣做嗎?(學生回答)你知道作者是一個什么人嗎?(學生回答:環保主義者)
2、介紹利奧波德和《沙鄉年鑒》:48歲那年,利奧波德在威斯康辛河畔購買了一個荒棄的農場,就是“沙鄉”。在此后的十幾年里,這個被他稱作“沙鄉”的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舊的木屋,便成了利奧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親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在這里,他親自動手栽種了上千株松樹,希望能夠恢復這個農場的生態平衡; 在這里,他每天觀察和記錄著動植物們的繁衍與生長,思考著土地的命運??
3、作者稱呼大雁前用了哪個詞?(我們)從“我們”這個詞你們又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回答:平等,親切,大雁就象朋友,或者說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說明作者是一個真正的愛鳥者。怎樣做才是一個真正的愛鳥者呢?
明確:愛不是占有而是自由,給鳥以自由的生存空間,平等和諧地共處,人不應該憑借自己的優勢去傷害他們。
對鳥是這樣,對待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呢?也應該是這樣。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里是這樣闡述的:“人和山川、河流、森林、草地等萬物和諧共處的時候,我們的大地才是完整的,這樣的完整的大地才是產生夢想的大地。”“人不僅要處理好跟 人的關系,跟社會的關系,還要用道德的觀念,對待山、水、草和一切生物,這就是大地倫理學。
在作者的觀念中,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與自然的其他部分也應該平等地和諧共處。 如果你能作到這些,就是一個愛鳥者,也是一個環保主義者。
五、課外拓展
結合研討與練習一,談談人們究竟“失去”了什么東西?
六、課堂小結
《大雁歸來》為我們唱響了一曲田園牧歌,引人向往,發人深省。一種平靜的較高的“生活水準”是否值得以犧牲自然的、野外的和無拘束的東西為代價?曾幾何時,我們遠離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鋼筋做成的“閣樓”里,生活簡化得只剩下自己,環境濃縮得只剩下公園,一切純樸的本真的自然的東西,從我們的視野中悄然離去。感謝利奧波德,他讓我們明白了:熱愛自然,是人類的共同情感;回歸自然,是人類的終極追求。
七、作業布置:收集有關“雁”的詩句。
八、板書設計:
秋雁
/歸來
大雁歸來
春雁
—覓食
愛鳥之情
利奧波德
﹨集會
孤雁
《大雁歸來》教案
寧波東海實驗學校 童紅霞
一、作者簡介,導入課文:
1887年,在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們在座的男生們一樣,從小,他就喜歡去野外玩耍。長大后,他考入了耶魯大學的林業系,并在大學畢業后研究起了自己從小就喜歡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動物。46歲那年,他成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業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對他來說,可謂是一帆風順、前景燦爛。
誰也沒有想到,他,卻選擇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兩年后,他買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個被人們遺棄的沙子農場,帶著家人住進了農場破舊的小木屋,這一住,就是十幾年。
在這里,他親自動手栽種了上千株松樹,希望能夠恢復這個農場的生態平衡; 在這里,他每天觀察和記錄著動植物們的繁衍與生長,思考著土地的命運?? ——同學們,你們是不是已經猜到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了?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大雁歸來。
二、整體感知:
①“大雁”什么時候“歸來”? ②回到了什么地方?
③它們在這里呆了多久?
④僅僅寫大雁回來嗎?和大雁相處的兩個月時間里,作者還觀察到了大雁的哪些活動?
三、細讀文本,感受情感:
(一)“觀賞雁群翔集”
1.聽老師范讀第4節,圈畫出描寫大雁飛翔的動詞,想一想:能不能從這些詞語中感受到大雁歸來時的心情?
2.朗讀、品味、感受大雁的心聲。 3.齊讀第4段。
(二)“聆聽雁語心曲”
1.快速跳讀課文,找出描寫大雁聲音的句子。
2.和周圍同學交流自己從這些句子中得到的感受、體會。 3.談談自己的感受(感受、也可想象、聯想)
(三)“走進雁兒世界”
1.走進大雁世界,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世界?(欣喜、激動、興奮、自由、無憂??) 2.大雁為什么能這么快樂?誰給了它們這份快樂?
(1)大雁:內部的友愛、無私、民主
(2)沙鄉:沼澤、池塘、沙灘、糧食??這塊土地,給了它們回家的感覺。
(3)人:沙鄉的人們理解它們的需要,不干涉、不驚擾,給了它們一個自由的世界?? (4)大雁有沒有給沙鄉和沙鄉的人帶來什么?(結合最后三段)
3.這是一種多么美妙的境界呀!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三者之間的這一種境界,你會用什么詞?——快樂、回家、美好、幸福、和諧??
四、研讀思考:——“感悟作者思考”
1.這樣美妙和諧的一種“境界”,是誰發現的?(介紹《沙鄉年鑒》) 2.引導關注文中用的主語是復數“我們”,還有誰也在觀賞? 他的學生們和家人。讀者(通過作者的文章發現)。?? 3.“我們”是誰?
我們(農場) 我們(的頭上) 我們(剛到的客人) ......我們(的大雁) 我們(的春雁) 我們(的大雁集會)?? ......——我們:作者(人類)、動物植物、土壤、河流、山脈?? ——土地上所有的一切——“土地共同體”。
4、你會把自己和課桌、書本、路邊的一塊石頭、家里的一盆花??一起稱作“我們”嗎?
為什么作者把這一切都稱作“我們”?體現作者怎么樣的思想?
五、結束語:
1.課堂小結:(幻燈片出示課堂教學內容)
2.寄語:做大地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以及維護自然和諧的“實踐者”,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更因為,地球上不僅僅只有我們。
3.布置一個作業:讀一讀老師借給你們班的《沙鄉年鑒》,能讀懂多少是多少。寫一句話的讀后感。
有“深度”,還須有“溫度”
——對《大雁歸來》的教學反思
寧波東海實驗學校 童紅霞 (nbtonghongxia@163.com )
一、教學設計思想: 1.輕知識,重文理
《沙鄉年鑒》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由美國著名生態學家、被譽為“大地的觀 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奧波德所著。《大雁歸來》是該書中的一篇觀察筆記,文章內容具體詳實,描寫生動細膩,情感真切動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這篇文章定位為科學小品文,這顯然是一種嚴重的誤讀。因為文中雖然也涉及 到一些有關大雁的知識,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紹大雁,而是要描寫“沙鄉”這塊“世外桃源”里,自然萬物(包括人類)之間平等、自由、美妙、和諧的境界,并借此表達自己“土地倫理”的觀點:人與土地是一個共同體,人只是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為了獲得這個共同體的平衡和長遠發展,人類必須學會尊重共同體中的所有成員,以及這個共同體本身——這就是“土地倫理學”。
基于以上認識,這篇課文應定位為一篇“觀察筆記式”的散文(隨筆)作品,由此確定 教學重點應該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講授大雁的知識。 2.淺閱讀,深感悟
語文課程的目標包含有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 慮到《大雁歸來》為翻譯作品,其語言文字已經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譯者的“個性解讀”,顯 然不可能全然以語言文字為依據去理解作者的主題思想,但又不能離開課文空談作者的思想 觀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和作者一起去“觀察”和“思考”,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整體性品味和理解,深層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體”的思想。這無疑是有難度的,但也正因為此,才能夠讓我們的語文課有點思想深度,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結構中,設計的是從“觀察”(大雁的飛翔、聲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給予我們人類的啟示、作者的思想觀念),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層次性,最終從“我們”一詞突破,期望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萬物時的多角度和大視野,獲得一種全新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 3.小課堂,大世界
一堂語文課,由于執教者在教材理解和處理上的差異,帶給學生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對于《大雁歸來》,一直有多種主題解讀,我的看法是:“呼吁‘環保’”顯然粗淺了些;“呼喚‘野性’的回歸”更多的帶有“個性解讀”痕跡;而教參中認定的“保護野生動物、珍愛野生動物”則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倫理”觀念,是一種誤讀。其實,只要結合作者《沙鄉年鑒》中的其它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萬物之間平等、和諧的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雁世界”其實也正代表了“動物世界”、“植物世界”、“人類世界”等等??并且啟迪著我們對“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里,不僅讓學生學會欣賞自然界美好和諧的畫面,且能給予他們一種思想上的“碰撞”,讓他們改變人們一貫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臨下審視“自然”的視角,學得一種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我以為,這節課就已經可以說是成功了。
一、課后反思:
這節課,從教學的出發點上來說,是希望能夠引起同行們對語文教材“思想性”的關注,讓我們的語文課有語文課該有的“本色”,有語文課該有的“深度”,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積極、和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何正確、深入,也不管這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有多么嚴謹有序,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來看,教學效果卻很不盡人意,最為明顯的一個表現是“溫度”不夠,課堂氣氛比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評分偏低,如有些專家評委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有不同看法、絕大多數群眾評委更看重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等等,但客觀原因畢竟不是最主要的,更應該反思的還是主觀上的不足。 1.教學設計不夠“活”
如果僅僅從學生的實際獲得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謙虛地說,這節課已經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在老師一步步的引領下,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這是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最終以一部分同學的思考、發言來呈現的,而不是在一種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中由學生“頓悟”,不是在一種非常融洽和諧的師生交流中“豁然開朗”而得到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在學情預估和教學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這樣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寫中蘊涵著深刻理性的隨筆,這樣一種有高度有難度的環保觀念——“土地倫理”,要想讓初二學生真正深入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還是應該尋找一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夠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作為載體來實現教學,而不是像這堂課中所采用的研讀、討論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學形式,這里就暴露出對學情預估的不足。
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個關鍵問題,那么就完全可以達到王曜君老師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現在的這節課,盡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錯,但“有效”畢竟不足,原因就是因為整個教學設計上缺乏一個吸引學生的“活動點”、“亮點”,所以“有趣”還差得遠。
2.教師調控不夠“靈”
在這堂課中,始終有一種感覺,就是臺上學生們的表現有些緊張。這種緊張,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語言的流暢度,也間接影響到老師在課堂上的情緒,最終導致課堂氣氛低落,不夠活躍。王曜君老師把課堂不足歸咎于教師的親和力不夠,而事實上,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自認為在學生面前還是很有親和力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學生的緊張造成了我的緊張,以致發揮失常了嗎?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俞建祥老師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驚醒了我。“學生的緊張是誰造成的?就是老師造成的!”是啊,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不是應該努力用自己的情緒、調控手段去影響學生的狀態嗎?怎么可以反過來讓學生影響你呢?如果當時能夠多一些自身情緒的良好調控,多一些學生活動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調控,這堂課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嗎?畢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現自己的學生的發言其實還是相當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師在語言、行動、情緒方面的靈活“調控”啊!看來下一步,在本身課堂情緒的調控方面、在學生活動的調控方面,還應該多多鍛煉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調控更加成熟。 3.課堂氣氛不夠“和”
得出了上兩條“不足”后,這個不足的存在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了。
看來,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深度”,還應該有它最佳、最合適的“溫度”,才能夠使課堂更加和諧、美好。最后,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師更多的批評意見。
《大雁歸來》教學設計
天津雍陽中學
李艷紅 2013.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優美抒情散文。與一般的動物觀察者不同,作者對鳥兒有一份詩人的情懷。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遷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詩意的,它們像人一樣組成一個家庭,有著人一樣的親情。團圓的時候,它們歡呼著旅行,喧鬧著覓食、集會;孤獨的時候,它們憂郁地鳴叫著,徒勞地尋找著失去的親屬。它們的到來,宣告了春天的回歸,它們的鳴叫則使天空回響著野性的詩歌。作者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描寫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動物是我們的朋友,世界因了它們的存在才有了如許的生機和情趣,我們與它們和諧共處,這才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的最恰當的定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了解大雁的習性;學習通過運用擬人修辭描繪大雁形象、表達喜愛之情的手法;學習本文形象性、知識性、抒情性完美結合的寫作特色;揣摩語言,體會情感,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運用板塊式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流程明晰,由淺入深地提高學生能力;采用激趣法讀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點撥法等學法和教法進行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愛鳥情懷,激發學生珍愛野生動物的感情,培養人與自熱和諧相處的意識。
教學重點:體會本文濃郁的抒情色彩。
教學難點:學習本文形象性、知識性、抒情性完美結合的寫作特色。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讓學生們在《鴻雁》的樂曲聲中,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情懷。
導入: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我是雍陽中學的李老師,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既然是語文課,我想我們就來詩詞酬和作為互贈的禮物吧。我們一起來吟誦一下帶有“雁”字的詩詞吧。(學生背誦)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詩人們大多借雁來抒發自己思鄉懷親、羈旅傷感之情,那么美國環境保護主義者利奧波德對大雁又有著怎么樣的情懷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散文《大雁歸來》。
板塊一:跟隨大雁行
1、通過資料了解作者,從而初步了解他對自然的熱愛之情。(飛到作者身邊) “他,會在七月的凌晨三點半起床,像地主一樣巡視大地和他的“佃農”,在
四、五月的每一個晚上到樹林空地上觀賞鷸(yù)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也會在雪融時追蹤一只自冬眠乍醒而大膽跑出洞穴去探險的臭鼬(yòu);他會注意草原上普遍為人所忽視而自生自滅的所有野花的生日,也會在八月經常隨興到沙洲上看河流作畫;更謹記著每年雁歸來的時刻,并年年替他農場里的山雀上腳環;而他過早地離開他所熱愛的土地是為了撲滅鄰居農場的大火 ??”(節選自《沙鄉年鑒》)
2、掌握字音字形。(飛躍詞語障礙)
霧靄
緘默
狩獵
凋零
滑翔
目空一切
環頸雉
曲折
沼澤 遷徙
窺探
板塊二:描繪大雁形
1、速讀課文,小組討論后說說本文一共描繪了幾幅大雁的圖畫。
大雁南飛圖、大雁北歸圖、大雁覓食圖、孤雁悲鳴圖、大雁集會圖。
2、從中我們了解到了大雁怎樣的習性?
北歸的季節是三月春天;飛行的路線是筆直的;三月的大雁一觸到水就叫,喧嚷;十一月份南飛的大雁一聲不吭;愛尋食玉米粒;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數列隊飛;四月的夜間,大雁會一陣陣喧鬧等。
3、以上兩個問題讓我們看到了本文怎樣的寫作特色?
形象性、知識性的結合。
4、而在描繪大雁形象和介紹知識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對大雁的情懷,那是什么呢?
對大雁的珍愛之情。
(過渡:好,那就讓我們一起去品味作者濃濃的大雁情吧。) 板塊三:品悟大雁情
1、在對大雁的知識介紹中怎樣看出作者的情懷的?
2、在對大雁形象的描繪中怎樣感悟到作者的情懷的?請結合描繪大雁時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談談你的看法。教師示例:從
一句中,我感受到了
。
(小組合作探究)
3、明確本文的一大寫作特色:知識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結合。
(過渡:作者是這樣鐘愛大雁,大雁也不負他望,在大雁的身上確實有很多品質是我們人類已經失去的,這些品質是什么?其它動物身上有沒有值得我們人類學習的東西?它們對人類有著怎樣的心聲,面對動物的夢想我們該怎么做?我們一起共圓大雁夢。) 板塊四:共圓大雁夢
1、明確本文的主旨。
作者認為大雁是人類的伙伴,動物使地球充滿生機,充滿詩意,充滿樂趣,人類應該珍愛有益無損的動物,與動物和諧共處。一言以蔽之,即人類應該珍愛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
2、假如你是某種小動物,你想對人類說什么?
3、教師小結。
作業:推薦閱讀《沙鄉年鑒》。
寫一個呼吁保護動物的倡議書。
板書設計
大雁歸來
利奧波德
大雁南飛
堅定的信念
大雁北歸——
善性
——珍愛 大雁覓食
孤雁悲鳴
親情友情 大雁集會
聯合觀念
大雁歸來教學設計(共8篇)
「新部編版」八年級下語文7.《大雁歸來》導學案「精編」
《大圣歸來》觀后感
大圣歸來電影觀后感
大圣歸來讀后感(共16篇)